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前沿】:后疫情时代建筑与规划设计反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猫虎绘 Author 猫虎绘Catiger

【分享快乐】:点击上方 “拼命姑娘的景观图志” 关注我哦!







【但行好事】

.....

渡人
渡心
渡自己
......
愿心存天真
愿人生从容
愿脚踏实地
......
未经他人苦
莫劝他人善
莫议他人非
莫判他人路
......
那些没有杀死你的一切生活悲苦
都会让你遇见更内心更强大和从容的自己
......
“ 编稿 | 拼命姑娘 ”

.....

有兴趣分享编稿

请私聊拼命姑娘

.....

下班后18:00-19:00

好友添加+解决问题

正常每晚18点更新文章

......

公众号后台不回复

默认不回设计以外问题

默认不回额外资料索取

......

感恩关注

不功利不强求

文章更新不发朋友圈

如果你希望获得及时更新可以佛系星标ACHI的公众号

......

“ 编稿 | 拼命姑娘 ”














后疫情时代建筑与规划设计反思 THINKING ON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DESIGN IN POST-EPIDEMIC ERA






【文章来源】

......

文章来源“猫虎”公众号

“ 编稿 | 拼命姑娘 ”


just do it  

down-to-earth efforts

the record of the project's  growth step by step about ACHI









START






后疫情时代建筑与规划设计思考THINKING ON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DESIGN IN POST-EPIDEMIC ERA

关于后疫情时代的建筑与规划反思,学者们的声音往往具备很强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在2020-2021年的诸多会议与论文研讨中,王建国、庄惟敏、孟建民、段进、杨保军、王兰、龙瀛等人都提出了以建筑、规划学科内部出发的防疫建议。现摘录其中相对重要的观点于下文。









 01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几点专业反思 | 王建国  

(1) 旧城防疫系统优化:
关于老城区、城中村、传统民居聚落和尚存欠缺的各类既有建筑的街路系统适应性优化,以及上下水系统、卫生设施、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必要空间场所的建设必须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理念中最重要的合理内核,历史乡愁传承与现代健康城镇建设的双赢。

(2) 重新梳理各类建筑设计和建设规范:
应该特别注意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员高密集、并可能长时间滞留的公共建筑及环境的疫情安全“体检”和“诊断”。

(3)  绘制“数字地图”与“医学地理学”地图,实现路径跟踪、知识传播:
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筑和规划专业人员除可研制各种大数据驱动的单项指标性的“数字地图”(如特定来源、特定行为、特定人员区域迁移IP分布峰)外,还可协助政府和医学研究相关部门绘制武汉在此疫情中的“医学地理学”地图,协助完善病源、活体、活动、物质空间载体乃至行政区划和传染途径的相关性的科学认知。






 02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战略 | 庄惟敏  

(1)  普通的集市、菜场成为防疫的重点:
缺乏对其空间在使用过程中的人流分布情况、人员行为特征、主要流线关系以及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等指标的考量,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数据和文本资料留存。

(2)  设计预留公共建筑在突发卫生状况下的可能性:
启动以体育馆、会展中心和工业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的工程,迅速收治确诊患者。

(3) 建立使用后评估数据库:
从系统关联性的角度,将其发展建设为人居环境的重要数据资源,将评估数据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评估结果纳入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03 突发疫情引发的建筑思考 | 孟建民  

(1)  在非常时期建筑设计应预留出可以被迅速改造的空间来应对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
提供健康与安全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第一要务,它涉及建筑功能布局、流线设计、通风采光、机电设备等。

(2)  医院需要更精细和更精准的设计:
减少或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交叉感染是核心问题。满足规范要求之外还应当在细节上降低人们触碰公共设施、机关的概率;确保医院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气压流通设计;智能化设计方面,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

(3) 弹性设计是应对突发疫情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所谓弹性设计是指给建筑的功能布局和使用等留有未来可改造或可改变的空间。医院设计要从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种功能布局准备和考虑。

(4) 研发装配式医院建筑产品,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以及运维智慧化:
促进相关规范、标准和图集编制工作;培育相应人才;研发相关产品,预见性、前瞻性。







 04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防御单元” | 段进  

整体策略:建议合理组织社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及阻断方式,通过“防御单元”建立一个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体系——城市组团、社区治理和体系分级。


(1)  城市组团:
缩短了决策链,增加了片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行性和城市整体的安全性。

(2) 社区治理
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力量,通过规划加强基层医疗设施保障、人员配备和城市空间的可控性。建立社区基本单元自治管理,又互相支持、互相救助的机制。

(3) 体系分级:
体现了应对突发灾害的弹性和灵活性。如“分布式接诊,集中式治疗”。







 0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规划思考 | 杨保军  

整体策略:建立4个维度的防疫治理


(1) 城镇化战略层面

(2) 城市群治理层面

(3)  社区治理层面:
要以“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契机,将社区拓展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空间单元。

(4) 治理手段层面: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通过疫情期间的居家办公和远程医疗等,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通过人口流动信息的共享和精准定位,可以避免“一刀切”的刚性管制;通过构建线上互助平台等优化公众参与,还可以上下结合、刚柔相济、动态多元地提升全社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06 建构“公共健康单元”为核心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 | 王兰  

整体策略:建议针对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和慢性病的增长,建构以“公共健康单位”为代表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

(1)  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置“公共健康单元”:
对两大类的健康设施和服务有所考虑:一是针对日常健康,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促进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为主要目的,优化居民生活方式;二是针对疫情应急,在传染病爆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及时和有序应对,以提供疫情期间的预防、建构“公共健康单元”为核心的健康城市治理系统隔离、治疗和援助为主要目的

(2)  推进健康设计标准:
在不同层面规划、不同类型项目中,人的需求会因经济条件和社会文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需要针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明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在日常的空间管理和使用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健康正负效应,建构健康设计原则和标准。支撑规划师在方案编制过程中,纳入“健康风险叠加分析”、“健康要素品质分析”和“健康资源公平分析”。笔者建议对特定设施的选址和设计、对各层面规划如何纳入健康考虑编制相应的原则和标准,并在规划法或者行业标准中进行制度设计上的支撑,使城市规划针对空间健康性的考虑成为一种刚性的要求。

(3) 开展重大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
要求城市发展大型建设项目的健康影响评价(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HIA),即在项目实施前后和过程中均开展针对受影响居民的调查和分析,支撑方案的修订和选择,避免健康隐患,促进健康效应。







 07、泛智慧城市技术提高城市韧性 | 龙瀛  

整体策略:以各种新兴技术为线索,提高城市的韧性。

(1) 大数据:
疫情的实时查询、可视化、接触人员识别、分析预测、辅助资源调度与防控决策。

(2) 人工智能:
其算法可以更好地将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与城市空间相匹配。从辅助病毒分析、药物研发到智能识别医疗图像及公众体征,人工智能技术大大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智能外呼服务及疫情自助咨询服务则更加体现其“科技向善”、人性化关怀的一面。

(3) 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
通过虚拟连接与空间隔离大幅提高了疫情时期公众居家生活的“耐力”,而云计算作为大规模线上业务运行的核心幕后支持。

(4) 传感网与物联网:
最核心的支持技术——救灾物资的高效运输、医疗资源的追踪监管、医疗环境、病患体征的智能感知监控、智能健康家居的布置。

(5) 智能建造:
在智能建造技术群(BIM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技术等)的支持下,建筑基础设施的施工效率和精准度有着大幅度提升,为应急医院建设和设施提升提供充分保障




 总结 

总的来说,可以将上述学者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六条建议:

① 以新兴技术为线索,建构智慧城市与建筑

② 以优化改造为线索,实现老旧街区及已有建筑的防疫单元构建

③ 以社区治理为线索,实现基础防疫单元构建

④ 以增补规范为线索,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建筑与规划

⑤ 使用后评估为线索,实现已有建筑的防疫单元的持续更新

⑥ 以医疗建筑为线索,构建日常防疫两不误的新医疗








 除了学者们的反思外,建筑师们也在医疗建筑设计与项目设计中充分考虑防疫  的相关要求:

① 各个科室和功能空间的楼层划分和平面布局:
现在的分科方式越来越注重患者导向,从器官和有问题的身体系统(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出发,进行科室的布置。

② 传染病区与非传染病区隔离与交通联系:
非传染区的内部是可以互通的,而传染区则要根据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的传染途径进行进一步的空间划分。同时各个传染分区的洁净物品和污染物品也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而即使是在非传染区内,也需要进行普通洁区和污区的分区。因此,经过几个层级的洁污分区后,我们得到了4到8个更为细致的空间划分。只有把传染病之间的分区做好,才能减少不同类型传染病的叠加污染和交叉污染。

③ 避免交叉感染与满足消防的硬性要求:
交叉污染是无可避免的。从场地消防、逃生距离和防火单元、建筑材料的使用三方面满足消防的硬性要求。

④ 护理床位单元间距:
单病床与治疗设施的被移动式地植入。




  案例1:瑞盟设计的建筑实践——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传染病医院,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建筑群包括一个处于下风向的结核病楼、一个多种接触类和杂病传染病楼,一个可独立运行的普通非传染病医院,这三栋楼组成了核心医疗区,三个病区的下部的由一个统一的医技服务块联结起来,其内部污染和非污染区严格分区、消毒分离。既分隔了各类不同传染病区,又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最大化集约利用。地下一层的洁净储存、消毒区和物流带对污染物实现了分区处理和统一管理。

图1 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

(注:依山就势,聚散有致,分区清晰,洁污分明。高效独立,骨干支撑,常态安全,应急储备,生态环保,节能智能,方便开发,易于成长,关怀医患,怀抱山林。在本方案中,环抱的山景与平静的湖水为病患带来环抱的照顾感和安全感,如同一双臂膀,向市民张开关爱的怀抱。)


图2 总平面图


图3 建筑外观




  案例2:OMA打造的健康园区  

项目的核心是一座双层建筑,汇集了一家三级教学医院、一家妇女儿童医院以及一个流动式诊断中心,共计可容纳1400个床位。临床部门位于建筑二层,病房位于一层,这种做法减少了病人对电梯的依赖,并使其能够享受到综合体内部的一系列开阔花园——在伊斯兰医用建筑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愈疗空间。

图4 项目概览


图5 平面图


图6 十字形模块单元的概念分析图


现场预制的十字形模块单元可以进行重新配置和扩展,尽可能地降低了对正在进行的施工的干扰,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未来改造的成本。3D打印技术使建筑的立面设计可以产生无限的变化,为通常以简朴为特征的建筑类型重新引入了装饰元素。


图7 预制十字形模块单元



图8 设计示意



图9 设计概念示意



医院的改造在防疫单元的构建中是相对庞大的计划,但设计从业者们也似乎能够着眼于细微之处,对核酸检测单元的移动性与便捷性进行设计——COVID-19移动检测单元。


图10 可以移动的COVID-19检测单元


该装置由金属和玻璃构成,能够以简单、迅速且经济的方式实现制造和组装。每个检测单元包含两个可交替使用的隔间,隔间的一侧用于进行检测,另一侧是专业医疗人员的工作区,拥有完全与外界隔离的安全环境。基于持续的消毒处理,每个单元均得以保持封闭且无菌的状态,确保每天可进行400次以上的检测。


图11 检测场景


图12 装置渲染图








END




编稿:猫虎创Catiger

排版:ArchiTeam

审稿:AhChing(拼命姑娘)

01 免责申明:文中部分图片与文字来源于网络,由ArchiTeam再整理与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2 不忘初心:本公众号一直致力于设计分享与成长的初心,未有利益性质和未作商业用途

03 文稿协商:若文中内容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与管理员拼命姑娘联系,协商内容是否该删




【往期推荐】

【阿青提醒】:请点击文字,系统将会自动跳转到相关文章

Please click on the text, the system will automatically jump to the relevant article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拼命姑娘的设计图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